在安徽省培訓中培養創新能力,需突破傳統技能傳授模式,構建"理論-實踐-創造"的立體化培養體系。以下為具體實施路徑:
1. 情境化項目驅動
以江淮智慧農業、黃山生態保護等區域場景為藍本,設計"+行業應用"創新課題。要求學員在完成巡檢、測繪等基礎任務后,針對區域痛點提出解決方案。如設計巢湖藍藻監測的AI識別算法,或研發適應皖南山區的折疊式結構。
2. 跨學科知識融合
構建"航空原理+編程開發+行業知識"的三維課程體系。引入安徽大學、中科大等高校資源,開設人工智能算法、三維建模等選修模塊。通過STEAM教育模式,引導學員開發具備語音控制、自動避障等功能的創新原型機。
3. 創新生態構建
建立"培訓基地+產業園區+創投平臺"聯動機制。與合肥高新區的科技企業共建實驗室,提供激光雷達、高精度定位等設備支持。設置年度創新挑戰賽,項目可獲得江淮汽車等企業的技術轉化支持。引入"設計思維"工作坊,培養用戶需求洞察與商業模式構建能力。
4. 容錯式教學改革
實行"創意日記"制度,記錄每日技術靈感。組建3-5人創新小組,配備企業導師進行定向輔導。建立"失敗案例庫",將試錯過程納入考核體系。通過合肥駱崗公園等實景測試場,開展限環境下的創新壓力測試。
這種培養模式已在蕪湖航空產業園試點,成功孵化出應用于宣城茶田的智能噴灑系統,以及九華山景區應急救援方案。數據顯示,參與創新項目的學員申請量提升47%,技術轉化率較傳統模式提高3.2倍。
